|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中华根祖文化看芮城

中华根祖文化看芮城

关键词:芮城,芮城吧,芮城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山西芮城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r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53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中国的古老文化是黄河孕育的,华夏民族古老的文明是先祖们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大量的考古发现、史书记载和地方实物遗迹都充分证明了母亲河怀抱中的古魏芮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起源。
      芮城县远古时属冀(“冀”既“希望”和“寄托”之意)(《史记》集解:“冀州:西河之东,南河之北皆冀州也。”《正义》载:“冀州者,天下之中州,唐、虞、夏、殷皆都焉……”)。
      芮城县位于黄河中游,母亲河给这块土地留下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1178.7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点缀着138处古文化遗迹,遍布了全县的每一个角落,真可谓星罗棋布!这些文化遗迹从上古时期最早的用火遗迹始,至新石器时期、至三皇五帝、春秋、战国,直到唐代。涵盖了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而且都堪称是国中之最,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前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赋诗赞叹曰:“晋南文化不寻常,史迹绵延万古长。猿人更有猿人早,哪论唐虞与汉唐。”
      沿着长达80.3公里的母亲河干和同等距离的雷首中条山脉,踏着先祖的足迹自西而东去探考,每个遗迹都闪烁着黄河文化的文明之光。
一、人类文明的滥觞,华夏民族的摇篮。
      西邻大河的雷首山脉,是华夏文明的源头。1959年到1962年间,山西省考古所会同社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西侯度考古发现了早更新世文化层,在原生地层中发现了大批的哺乳动物化石,还发现了32件人工打制的石器,发现了烧骨和带有切割痕迹的鹿角。地层的构造和哺乳动物化石的性质都证明了这一遗址的地质时代为距今约有180万年的早更新世。证明了在180万年以前,人类始祖就开始在这里生息繁衍,打制、使用石器,使用火种。
       西侯度遗址西南<3.5公里处,是距今大约60多万年的古文化遗址匼河遗址。专家们认定,匼河一带的人类活动略早于周口店中国猿人生存的时代。
二、三皇五帝文化辉煌灿烂
      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华夏民族最早的有名有姓的始祖女娲活动在雷首山、凤凰山一带。她“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为天下苍生的生存,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女娲殁后葬于风陵,风陵渡因女娲陵而得名(《戴延之西征记》载:“女娲,风姓,风陵即女娲之墓。”《寰宇记》载:“河东县三里风陵是女娲之墓”)。后人为祭祀元始老祖,在女娲陵背后的凤凰嘴上为她建祠立庙,秦汉以来均有祭祀。唐太宗、宋太祖都曾在女娲祠设置守陵五户,唐称祀典、宋置守户(《寰宇记》:“风陵城在其下阌乡津,去县三里,即风陵故关也。女娲之墓,秦汉以来,俱系祀典。”《关中墓陵志》:……而潼关之风陵则唐称祀典、宋置守户。”)。
      黄、渭、洛三河交汇处的凤凰山上,是伏羲氏创先天八卦之处。伏羲降生于雷首山下雷泽湖畔(《太平御览》:“华胥为伏羲母” “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密牺。”) 。他结绳记事孕育文字;结网捕鱼教民渔猎;圈养牲畜解决百姓温饱;发明撞石取火,结束了茹毛饮血……为华夏人类的生息繁衍、文明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最突出的贡献就是在黄、渭、洛三河交汇的凤凰嘴上首创了先天八卦(《易·系辞》载:“河出图、洛出书。”《尚书》载:“河图在东序”“龙马载图出河东”。《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辞海》:“……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就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伏羲殁后葬于风陵(《寰宇记》载:“考古要录河中风陵,疑为古伏羲冢。以苞皇为风姓,故然女娲亦风姓。”)后人为纪念伏羲老祖,在凤凰嘴修建了伏羲老祖庙和八卦台。1938年,老祖庙被侵华日军焚毁。
      风陵渡赵村村南的凤凰嘴是炎黄部落联盟时期轩辕黄帝的都城(轩辕庙古诗曰:黄帝风陵建都城,蚩尤作乱起火烽。风后辅佐造指南,联炎灭尤万古传。”)。上古时期,炎、黄部落在涿鹿阪泉战败蚩尤(《中冀·阪泉·涿鹿考辨》:“阪泉在涿鹿附近,解州盐池旁。”《括地志》:“涿鹿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山侧有涿鹿城,即黄帝、尧、舜之都也。”《梦溪笔谈·卷三》记:“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肢解蚩尤以后,炎、黄部落在阪泉一带“三度交战”,轩辕胜。炎黄部落和其他诸侯部落在阪泉一带合并为部落联盟(《白话史记》:“肢解蚩尤以后,诸侯朝拜黄帝而不朝拜炎帝。神农氏不满,侵伐诸侯,同黄帝发生冲突,在阪泉之野同黄帝三度交战,被轩辕所败,逐将羌氏部落同姬氏部落合并,接受黄帝领导”)。黄帝城目前尚未定论,但诸多的实物遗迹和考古发现都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一)、虽然年代久远,但黄帝城城墙的夯土层遗迹尚有一公里依稀可见,古老相传叫“黄城根子”
    (二)、黄帝的四相之首风后殁后葬于黄城东边(《平阳府志》:“解州上古风后墓,在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芮城县西赵村风陵渡。”)。
    (三)、黄帝妻嫘祖曾在此教民养蚕。1926年,在西阴仰韶文化晚期遗址的出土中发现了人工切割的蚕茧标本。被确认为中国丝绸纺织史上最重要的实物证据。1960年,在黄城旁边考古发掘的仰韶文化晚期遗址——西王遗址出土的陶蚕蛹(陶蚕蛹标本长1.5厘米,宽高均为0.6厘米,蛹身上有横线纹五条),进一步提供了在同一时期嫘祖在这一带活动的实物例证。知名红山文化研究学者雷广臻教授撰文指出:“山西芮城西王村遗址出土的蛹形陶饰(或称陶蚕蛹)距今5000多年,相当于黄帝文化时期。”
       风陵渡镇王寮村西雷首山中段是帝尧的故城。因尧城之故,雷首山亦称尧山(《通典》:“尧旧都在蒲”,《水经注》:“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蒲州府志》:“所谓壶口之雷首中条山,俗亦称之为尧山。山上有故城,世之曰尧城。”)。尧王城为半坡时期的草寮,因尧王宫室为草寮之故取地方名“王寮村”,尧王点兵之处名“王点村”。1938年,尧王庙被侵华日军焚毁。
      风陵渡镇六官村北雷首之巅是舜帝的故居,故有舜帝的祠庙(《蒲州府志》:“妫水云舜所都,而上虞之损石为公崭会稽,又有妫水祝阿。故县又有汭水,有娥英之庙。山上有舜祠。”)。汭水畔的雷首之巅是虞舜的故居(《史记·陈涉世家》:“昔舜为庶人,居于妫汭。”《水经注》:“水所入曰汭,浑流西注入河。河水南迳雷首山西。山临大河,北去蒲阪三十里。”……)。缘于虞舜故居,雷首山亦名虞山。
      虞舜生于此,一生主要活动也在这一带。不管是耕历山、陶河滨、渔雷泽,还是都蒲阪、葬鸣条苍梧都发生在这方圆几十公里一带,留下了许多村落和遗迹:舜牛坡、舜南村、历山舜庙、安头舜庙、舜都蒲阪、雷泽、河滨……。
三、中国孝道文化的根祖
      虞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童年时候,母病逝,父亲续弦姚婆。继母性情悍戾、心术不正,在父亲失明之后,对虞舜百般折磨。继母生弟象,象桀傲不驯,多次和母亲合谋杀死虞舜。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虞舜始终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在继母、弟象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情况稍有好转,马上又回到父母身边,尽力孝敬、侍奉(“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虞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
      虞舜的大爱和孝顺朝野传诵,帝尧将帝位传给了这位著名的大孝子。后世之人奉其为孝祖。他的事迹几千年口耳相传,家喻户晓,国人都来用他的事迹来教育自己的后代。
四、中国和谐文化的源头
     永乐镇历山村是虞舜耕田之处(《水经注》:“舜所耕田于山下,……故曰历山。”《平阳府志》:“妫汭泉:蒲州东南五十里,历山之中。……舜所耕初也,上有舜庙。”)。
     舜耕历山是我国首例君民同耕文化的典范,是中国和谐文化的源头(《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yu)。一年而居所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帝尧欲将帝位传与虞舜,嫁二女与虞舜,观察他的治家;使九个儿子与舜共处,观察他的处世(《史记·五帝本记》载:“舜居妫汭,尧妻之二女,观其德二女,舜饬(chi)下二女于妫汭。”)。后人在历山村建祠立庙,世代祭祀。(《尚书》:厘降二女于妫即此。上有舜庙,周宇文护建。”)。
      西陌镇寺里村的坡头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址是有虞氏部落墓地。遗址面积约1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1.5—5米。1955年至2004年考古专家对该墓地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发掘共清理墓葬262座,墓内共出土玉璧、玉钺、玉琮等玉石器200余件。墓葬所在的区域是中原的核心地区,对中原地区文明起源及与此相关的学术课题研究有很大帮助,是近年来少见的一个重要发现。
五、中国水利文化的发祥地
      芮城县城东南黄河岸畔的大禹渡,是大禹治水的营地,因大禹治水而得名。在黄河沿岸的两百多个渡口中,唯大禹渡以禹命名。据全国文物普查,大禹渡遗址属新石器仰韶、龙山文化,为尧舜禹时代。
      尧时期,洪水泛滥,尧启用鲧治洪水。鲧初治水是在芮城一带(《夏朝诞生之谜:破解真实的大禹治水》:“鲧禹治水神话的历史背景是处于黄河中游(今山西芮城地区)的鲧部落堵塞了黄河的一条重要支流——共水”)。鲧治水失败后,舜向帝尧推荐大禹治水。大禹不因私怨而废公义,继承父业,开始了他的治水生涯。大禹治水期间,曾在神柏峪安营扎寨,治理泛滥的共水。因大禹治水之故,后人取地方名“大禹渡”。神柏峪有一棵数千年的古柏相传是大禹治水时所栽。后世之人为纪念鲧、禹父子两代的千秋功德,在古柏旁建庙祭祀(《神柏峪重建禹五庙碑记》:“后人思其名德,建庙于峪上,遂名彼渡为大禹渡,以显圣迹,思不忘也。”)。
六、“中华”国名文化的滥觞
      黄河岸畔、雷首山上,中条山下,留下了列祖列宗一串串从蛮荒走向文明的足迹。先祖们在中条山和华山之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发明创造,建都立业,缔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衍生了近万年的古国文明。后辈为纪念先祖懿德,以中条山和华山之名,取国名为中华,因冀处于诸侯国之中间,又叫中国(《日知录·集释卷二》载:“古之天子常居冀州,后人因之,遂以冀州为中国之号”)。
七、中国诗词歌赋文化的源头之一
     芮城为古代魏国,魏国初始于夏代,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至魏王假虞灭虢国,历时1845年,在我国众多的诸侯国中,魏国封国最早,寿命最长,文化底蕴最厚。
     商末周初至秦汉时期,魏国国君常驱使百姓到中条山檀岭伐檀,供自己及贵族享用,向周朝王室进贡。百姓伐檀吃尽了苦头。他们对“劳动者劳而不获,统治者不劳而获”的社会现象强烈不满,用民谣歌赋的形式以表反抗。《诗经·魏风》中的《伐檀》便是当时魏国百姓脍炙人口的杰作之一,后世收录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诗经》之中,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光绪版《永济县志》载:古魏城东北30公里中条山上有檀道岭,岭下有檀道村,此皆与《伐檀》一诗有关。至唐贞观初,朝廷仍以中条山檀木所作之弓为贡品。)中学语文课本一直选其为教材。陌南镇檀道为古代魏国百姓伐檀、运檀的驿道。因古檀道之故命村名檀道村。
八、中国最早的文化教育基地之一
     中国最早的教育家是孔子,因条件所限,孔子的教学为游学。而古魏镇书院村北的卜子书院,又称西河书院、文学书院。则是中国最早的固定教学的场所之一,书院有明碑一通(碑载:“旧有书院,五代时毁于兵变,明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因卜氏在孔门属文学一科,故名“文学书院。”)
     西河书院是孔子著名弟子卜子夏的授学之地,魏文侯师事卜子夏处。
     卜子夏,名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文人,孔子72个著名弟子之一。他在魏国西河讲学期间,授徒三百,为当朝名君魏文侯之师。(《史记》:“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候师。”)。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栋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政治效果十分显著。使魏国俨然成为中原各国的文化宗主国。
九、中国帝王施政的典范
      魏国自夏封魏至魏王假灭国,历时1845年。是中国历史上封国最早、寿命最长的诸侯国。魏国的昌盛与魏文侯治国之道有很大的关系。
      前445年,魏文侯继承了魏桓子在三家分晋时建立的魏国之后,礼贤下士、重用 “魏城七君”励精图治,使魏国的国力达了顶峰,百姓安居、国家繁荣、疆域辽阔。
      魏文侯重用孔子72著名弟子中最优秀的门徒卜子夏,拜子夏为师(《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候师。”)。卜子夏的西河学派为魏国吸引、培养了大批官员,政治效果十分显著。成为中原各国中的文化宗主国。
    魏文侯重用子夏门徒李悝为相,率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把主要的精力用在了修炼内力上。李悝的变法,影响了中国政治两千多年。魏文侯礼贤下士,启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开拓了大片疆土,使魏国盛极一时。
      魏文侯的治国之道为后世的帝王所推崇,他的施政经验成为中华帝国的一个经典样本。
十、中国和合文化的发生地
      殷商时期,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相邻之田,久而不决。两国君一起去周地请教周文王。进入周境,两国君看到周人耕田时互相让地边,走路时互相让道。进入周都邑,看到周人男女不同路,斑白不提携。到了周朝庭,发现周人士让大夫,大夫让卿,有礼有节。两国君非常惭愧,说:“我们真是小人,不要再踏进君子的朝廷里啦。”于是两国君返回,双方都将其所争之地让出,虞芮和合“以为闲原。”
     “虞芮让田”在全国引起了极大反响,为诸侯弃商归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虞、芮国君让田的和合精神和美德成为后世之人效法的榜样,后人立“虞芮二君祠”以为纪念(亦称二贤庙、让畔神祠)。现存明昌癸丑(1193)记大安庚午(1210)镌刻的“虞芮二君让德记”石碑一通,立于庙殿原址。
十一、中国最古老的军事文化名城
      匼河遗址旁的羁马古城遗址,是春秋时期的军事要城。羁马城东、南、北三面有坚固的城墙,西面是黄河天堑,根据羁马城的地理特点,命村名为“匼河村”。考古已作定论,史书中亦有详细的记载。(《左传》载:文十二年,秦伐晋,取羁马。亦吕相所云剪我羁马者也。《左传.文公十二年》载:周倾王四年、秦康公六年、晋灵公六年(前615)冬,“秦伯伐晋,取羁马” ……)。秦粟入晋的泛舟之役,秦穆公帅师送公子重耳涉自河曲,东汉末年曹操与马超联军之战,明末李自成农民军与明兵风陵渡之战等都发生在羁马城。
十二、中国早期佛教文化的殿堂
      寿圣寺位于芮城县城东北500米的北关村巷口西,寺内有塔,名曰寿圣寺塔。寿圣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距今1943年,为晋南佛刹之首。因其供养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宝塔,寿圣寺成为中国最早佛教圣地之一(佛典法苑《珠林》载:古代中国有十九座佛陀舍利塔……寿圣寺为第四座真身舍利塔……为佛教祖庭)。
十三、驰名中外的道教文化圣地
     县城北五里龙泉村是驰名中外的道教宫观永乐宫。永乐宫是元代初年为纪念道教祖师吕洞宾所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也被称为道教祖庭。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庙宇,因各大殿保存完好、题材丰富,笔法高超,艺术水平精湛的元代壁画成为世界美术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底蕴深厚的根祖遗迹,灿烂夺目的民族文化,密集点缀在芮城的版图上。芮城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当之无愧!古今文人墨客趋之若鹜,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黄河北来,太华南倚。总水陆之形胜,壮山河之气色。”①“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②“浓云湿西岭, 春泥沾条桑。至今尧峰上,犹上尧时日。”③“黄河魂者,祖国魂,中华魂也。包含祖国优良传统与高尚品德情操之中国魂也:中华文物古摇篮,千里滔滔一大湾。义结金兰秦晋豫,同开青史壮波澜。黄帝于兹长子孙, 昆仑屹立自然尊!层楼更上同心德,手挽黄河振国魂。”④ 

注:①唐朝大臣元载作

②清朝诗人峻德作

③清初着名诗人吴雯(字天章,号莲阳)作

④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元贞作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