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芮城民俗文化

芮城民俗文化

关键词:芮城,民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芮城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r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082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粮食以小麦为主,其次是玉米、豆子、谷子等。主食以白馍为主,有离了馍馍不吃饭之说,以面条、米汤、饺子、疙瘩为辅。芮人以面片包菜称“馄钝”,又称扁食;蔬菜以四时鲜菜为主,肉、鸡蛋、豆腐、海菜、蘑菇、木耳为辅,农村多以腌菜为主,遇有客人或逢年过节时才炒菜动荤。春、秋、夏三季每天三餐,冬天是二餐。旧习俗:清明节后,中秋节前为三餐制,早上米汤(或熬玉米糁),中午面条,晚上仍是稀米汤,冬天晚上不吃饭。平时理想的主食是白馍蘸油辣子,逢年过节才吃油饼、麻花、油糕、烙饼、煎馍、花卷、菜卷、包子、枣糕等;面食有饺子、馄饨(扁食)、水疙瘩、麻食、肉哨子面、炒面、凉面、削面、扯面。 1980
年后,粮食过关,一年四季吃白面,很少吃粗粮,群众开始注意饮
食营养质量与卫生要求,讲究主、副、荤、素搭配调节,肉、蛋、蘑菇在食物中比例增加,食油也由每人每年四、五斤,一般增加到十斤左右。

   凡遇婚丧大事,立柱上梁,做满月,为长者过生日做寿等事,富裕者要大摆宴席,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席的档次也越来越高。 1980 年前素席、粗席居多,以后细席居多。粗席是
5 碗菜佐酒, 9 碗菜( 2 荤 7 素)吃饭。细席分“半扇坡”、重八、十大碗、十二起、十三花、二十四件等名目。

   芮城人的居住

   芮城县境内居民房舍,有砖木结构和土木结构的瓦房、茅屋、土窑洞。此外,还有砖卷窑、土坯卷窑等。宅基多座北向南,为长方形的院落。布局有北房(上房)、东西两厢房、南房带门房,开偏左的大门,称为四合院。富豪之家前后两院中间再盖一庭房,叫过庭,开中门。   
一些较大的村庄地势
平坦,巷道整齐,但都狭窄。住于丘陵及沟涧的居民,以地势的高下、方园,各自筑成院落,大都倚崖凿窑洞作居室,较富者再盖三面瓦房。

   穴居:即住窑洞。旧时本县居民有半数穴居。所建窑洞分两种:一为接崖窑院,是就沟壑山崖开院掘窑,这种窑院优点是崖厚、豁亮,无水淹之虑。一为地窨窑院,贫苦农民盖不起房子,就地挖一长方大坑,深约 7
米,面积不等,在坑内四壁挖窑居住,另有一斜洞通地面作院门。 

   芮人春节习俗

   正月初一,天未亮,男女竞相早起,梳洗换衣,燃放鞭炮,献祭神灵和祖先。早饭后,全家人按辈跪拜给祖先叩头。晚辈人按次序给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孩子们散发压岁钱。然后再到本族各家挨次拜年,并互相祝新年好,人们在路上相遇均打躬致问:“新年好!”“年过得好!”

   正月初二,青年夫妇带上孩子到岳父家拜年,结婚后第一个春节,新婚夫妇要给岳父家送四样礼。

   正月初三、初四日继续到各亲戚家拜年。

   初五日称“破五”,表示春节已完,过了这天即可出工作活,出门作事。

   正月十二日,传为财神生日,民间要祭祀,商人敬献特重,农民传称当天也是观音生日。
 
   
芮人过元宵节

   从正月十四日起,至十六日晚上,大闹三天社火。晚上家家张灯燃烛,池泊里、水缸内放夜油(一种瓷质点食油的小灯)或萝卜灯。小孩子提上花灯到处转,把家里各个角落都要走遍。各村镇都搞社火(文艺节目),近几年,县城各机关乡镇组织社火游行和文艺节目汇演、放焰火、办灯展,开展各种游艺活动。

   正月十六还有一种活动是游柏林、采柏枝,以示吉祥,百岁长寿,俗称“游柏坪”。中午,吃蒜调干面条。

   正月十七日,夜不点灯,俗称老鼠嫁女,今此风已除。民间仍流行灭蚰蜒(蜈蚣)的驱毒活动。

   正月二十日,传为药王生日,民间家家敬献,并在门上贴剪纸药葫芦。

   正月二十三日,俗称太上老君生日,民间以黄表写帖子贴于门上,其文有“新春正月二十三日,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等。帖下部绘一牛,故称“金牛帖”或“春牛帖”。这天牛马忌使役。

   正月月尽(二十九日或三十日):传女娲氏补天,唯缺东南一隅,故本日家家吃烙饼,谓之“补天”。

   二月初二日,民间传说“龙抬头”,清早不能上井打火,怕撞龙头要生灾,石磨、水磨、油磨都要支起来。当日进食麻花,俗称“咬蝎尾”,可免毒螫。

   二月初五日,吃凉粉,俗称“溜光”。预祝办事顺利。 

除夕节

   腊月月尽日,洒扫庭院、巷道,贴年画、春联,插柏枝。并在院中画麦囤、梯子、犁耙等石灰图案,麦囤内还洒些五谷杂粮,以期来年五谷丰登。日将晚时,在院中烧香、放爆竹迎接诸神,祭献祖宗。此夜讲究守岁熬年,一家人围坐包饺子(旧为捏馄饨)、聊天。现在是看电视直到零点之后。
   
芮城人的婚嫁习俗

   旧时婚嫁一般要有六项礼仪,即:求允、换庚、经纳彩、纳币、亲迎、会亲。男女双方不得自主,须听父母之命,媒人之言,大多数男女双方成亲前从未见过面,因而有“布袋买猫”之说。现在礼仪改变为:见面、看地方,许亲(订婚)、送粘亲花、迎亲、回门等。

   见面:由介绍人说合后,男女双方约定在某地初次见面、互相询问,增进了解,女方中意时就收下男方见面礼。

   看地方:女方为了进一步了解男方住房和家庭状况,由娘家人及介绍人陪同,来到男家看房屋宅院。女方中意后收下男方一身衣服。

   许亲:男女双方经过充分了解,有了一定感情后,双方约定日子,女方先到男家举行订婚仪式。男方亲朋都来庆贺,介绍人同双方议定彩礼及分批交付日期。然后男方到女方回访,女方亲朋也来庆贺。

   送粘亲花:男方将结婚日期择好后,同介绍人给女方送棉花若干斤,谓之“粘亲花”,正式通知女方结婚日期。

   迎亲:即完婚。婚礼前一日,庭院大门张灯结彩,搭帐棚、贴对联。下午派出一支抬嫁妆队去女家抬嫁妆。晚上灯烛辉煌,鼓乐喧天,亲朋吃酒点戏,尽情欢乐,谓之“烘棚”。

   第二天早上由新郎、伴郎、迎姑嫂(伴娘)、吹鼓手、点炮的、苫庙的、背贫架、衣架等人组成迎亲队伍,骑自行车或坐汽车去迎亲。女家设宴招待后,新娘在鼓乐声中,旧时由哥哥背上轿,现在由送亲伴娘及亲友多人陪伴走出大门,骑自行车或坐车于中午时分到达新郎家村口,炮手点炮通知家人接客。村口摆一方桌,上面简列五盘菜,有一人站在桌旁,谓之摆盒酒者。与新郎对揖后,给新郎画脸谱、眼镜、胡须,或由新郎同龄好友代画眼镜。花轿大门口落地后,翁翁点一把干草火绕轿顺转、倒转各三圈,翁之弟或兄点鞭炮、抱公鸡随后转。然后新郎把新娘接下轿,来到院中举行结婚仪式,新娘进门时,新娘哥哥在新娘头上撒一把五谷、枣、花子。旧仪式称为“拜天地”,新仪式主要有:向领袖行三鞠躬礼,由证婚人宣读结婚证书,家长、来宾讲话,新郎、新妇谈恋爱经过,入洞房等。

   闹房

   芮人称为“骚羞子”。邻里、亲友们在婚后数夜都来闹房,新婚夫妇要向来客唱歌、行礼、说谜语等。旧习有搞恶作剧者,今已革除。若婚后,无人闹房,常被认为是家长人缘不好得罪了大家,别人会说长道短。

   回门

   婚后次日,新婚夫妇同去岳丈家,欢宴后,回家。双方亲翁会面,叙谈欢宴,称“会亲”。

    住十

   新娘子“回门”后,每天都由女方亲戚接送探亲,五日后,回娘家住十天,然后带上娘家蒸的馍回婆家。至此,婚期结束,俗言“吃了住十馍,媒人撂过墙(qo)”。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