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卜子书院

卜子书院

关键词:卜子书院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芮城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sxrc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162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芮城县南卫乡书院村有个卜子书院,又称西河书院、文学书院。是中国最早的固定教学的场所之一。

    史称“卜子夏于西河设教,为魏文候师”。旧时芮城为魏国祖庭,故建卜子夏书院以为祀。因卜子夏在孔门属文学之科,故名文学书院,又称卜子书院。后废。明万历四十年(1612)由知县赵庭琰建于卜子夏书院故址。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庠生董建泰主持维修后复兴。其书斋场圃遗址今为县良种场占用,现保存完好,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后亦称“卜子夏”、“卜先生”,春秋末晋国温人,约前483年,卜子夏14岁,他来到鲁国拜孔子为师,并相跟孔子周游列国,是孔子后期学生中之佼佼者,“孔门十哲”之一。他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被孔子许为其“文学”科的高才生。子夏24岁学业结束后,经孔子推荐当过鲁国的县级官员。孔子去世后,卜子夏与别的弟子为孔子守孝3年,前476年,32岁时,受晋国魏地卿大夫魏桓子及其孙魏斯的邀请来到龙门西河,在河津一带创办学校,受到国君和百姓的欢迎,从此,开始了55年的设教生涯。子夏主笔编撰了孔子的言行集《论语》,成为儒家“四书”之首,又为《诗经》作序,为《易经》作传,为《礼义》作文,完成了“五经”注疏。在其以后收徒授学中,创造了章句教学之法,即在文章中加标点符号,并分章分段分句讲解,为儒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他设教的目的是修德启智,保国安民;教学内容是经世之需,为人之道;教学方法是流动办学,不拘于一郡一域。他以德育教育为先,要求学生忠于国家,忠于社会和人民,尊重贤人而轻视女色;事奉父母能竭力尽孝;事奉君主能不惜生命;与朋友相交,诚实守信。他倡导“有教无类”,不论出身贫富,凡入学堂求学,都因材施教;他甘守清贫,一生过着“一箪食,一瓢饮”的简单生活,把全部心血和精力用在教学上。卜子夏有许多弟子,其中就有10多位安邦定国的文臣武将,功昭史册,传颂至今。比如:法家李悝、西门豹、段干木、军事家吴起、政治家田子方、禽滑厘、史学家公羊高、谷梁赤等等。特别是魏国君魏斯,尊子夏为师,请教朝政,敬贤礼士,重视人才,励精图治,锐意进取,成为战国时期一代明君。

    卜子夏不但是弘扬儒学的宗师,而且文韬武略俱备,被魏文侯聘为国师。魏文侯采纳卜子夏建议,招贤纳土,改革变法,很快便国富民强。

    相传春秋战国后期,秦国日渐强盛,一直想并吞其他六国。一日,秦王召集群臣商议攻打魏国之计。群臣都认为,兵马未到,粮草先行,魏国与秦国一河之隔,占据黄河龙门大险,若其粮草充足,攻守条件皆备,此时不宜攻打;若其粮草缺乏,军心必乱,此时攻打,可一举成功。秦王听取群臣意见,一面电兵魏国边界,一面派暗探侦察魏国粮草底细。

    魏王文侯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火,立即和群臣商议御敌之策。当时,正值青黄不接,而且连年大旱,群臣深知国中粮草奇缺,惟恐秦兵侵犯,在朝堂之上,面面相觑,哑口无言。魏文侯在束手无策时,忽然想起足智多谋的老师卜子夏,乃亲自登门请教御敌良策。卜子夏其时正在西河设教,不少文臣武将都拜其门下,魏文侯也尊其为师。当魏文侯请教御敌之策时,卜子夏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针锋相对献上“屯土充仓”之汁,使魏文侯顿开茅塞。魏文侯依照卜子夏之计,从汾河入黄处,由西北向东南延滩沙土垒起几百个大土堆,土堆用苇席包裹,周围插树枝为栅,号称“十里粮仓”。为对付秦国暗探,令守卫将士严把仓门,不许闲杂人员擅自入内,且在“粮仓”苇席上普撒一层谷物,引来群雀啄食,以假乱真。果然,秦国暗探远望魏国粮仓如山,望不到头,又见群雀纷起纷落,深信仓内粮食充足,乃回咸阳禀报秦王。秦王与群臣误以为魏国粮草充足,遂退兵罢战。魏文侯与群臣得知秦国退兵后,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上上下下夸奖卜子夏献计有功,乃奏请魏王嘉奖卜子夏。

    卜子夏“囤土充仓”妙计为魏国积粮蓄草休养生息争得了时间,魏文侯及群臣十分感激,对卜子夏愈加敬重,凡重大举措,都要听取他的意见。随后,魏国将十里粮仓西北的第一仓称为“仓头”,东南最后一个粮仓称为“仓底”。随着历史的推移,“十里粮仓”成了抵御洪水的汾黄堤坝。“粮仓”大土堆痕迹犹存,“仓头”和“仓底”也演变为现在的阳村乡黄河边的“苍头村”和柴家乡汾河畔的“苍底村”。

    传说卜子夏死在山东,人们把他的灵枢往老家抬。当时因为交通不方便,棺材重,路途远,把大家累得汗流浃背,直喘粗气。走到董杨门南地的时候,大家停下来歇息,这一歇不要紧,忽然刮起了狂风,直刮得飞沙走石、日月无光。风停以后,大家睁开眼睛一看,棺材不见了。原来狂风卷起了一个大土堆,把卜子夏的棺材埋住了。人们都说:“这是老天爷点的穴。”于是就把卜子夏埋在了董杨门村的南地。

注:庠生 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